鼓浪屿历史简介300字-鼓浪屿历史简介
鼓浪屿(英文:Kulangsu) 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
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
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
鼓浪屿全岛的绿地覆盖率超过40%,植物种群丰富,各种乔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余科,1000余种。
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
鼓浪屿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等荣誉。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扩展资料
景点
1、日光岩
日光岩(英文:Sunlight Rock)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2、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屿岛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有白水洋水景风光,有火山岛之礁石,又有兔耳岭高山草甸之美。
3、皓月园
位于鼓浪屿东部,座落在鼓浪屿东南,濒临鹭江。
是一座郑成功纪念园,覆鼎岩海滨,占地二万平方米。
为了纪念郑成功驱逐荷夷, *** 的历史功绩,福建省 *** 和厦门市 *** ,在此建造了郑成功纪念园。
4、毓园
毓园是福建省厦门的鼓浪屿东南部复兴路的一座公园,即林巧稚大夫纪念园。
毓园占地5700平方米,为纪念鼓浪屿的优秀女儿、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厦门市 *** 于1984年5月修建此园。
林巧稚大夫于1901年12月23日诞生在日光岩下一个教师之家。
5、鼓浪石
鼓浪屿沿海的一座礁石,相传“鼓浪屿”岛名由来于此,鼓浪屿唐宋时称“圆沙洲”、“圆洲仔”,乃是因为小岛呈椭圆形,四周遍布沙滩,形象而称之。
那时岛上巨石满坡,绿草丰茂,却渺无人烟,颇为荒凉。
鼓浪屿的建制沿革
鼓浪屿开拓于宋末元初,原名“圆沙洲”、“圆洲仔”。明朝改称“鼓浪屿”。 郑成功曾以此为军事据点屯兵操练,对抗清兵。目前日光岩上尚存有当时建造的水操台、石寨门故址。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曾占领鼓浪屿,直到1845年撤军。1843年后,厦门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政府决定请列强“兼护厦门”。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这段时期,有很多传教士来到鼓浪屿,他们建立的学校对中国现代教育有重大影响,例如: 1898年,英国牧师韦玉振与夫人韦爱莉到鼓浪屿传教时创办的“怀德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现已更名为日光幼儿园)
1949年10月,解放军占领鼓浪屿。
私人住宅少部分为营业酒店 并不接受游客参观
林氏府(八角楼):位于鹿礁路11-19号。原主人板桥林家林尔嘉。林氏府副楼已于2006年5月倒塌。
英国领事馆,位于鹿礁路14号。
日本领事馆:位于鹿礁路26号。
天主堂:位于鹿礁路34号,建于1916年。为哥特式建筑。
美国领事馆:位于三明路26号。现为酒店。
番婆楼:位于安海路36号,建于1927年。原主人旅菲华侨许经权。
杨家园:跨安海路4号至鼓新路27-29号。建于1913年。
八卦楼:位于鼓新路43号。建于1907年。是鼓浪屿标志建筑。原主人为林尔嘉的堂弟林鹤寿。现在是厦门市博物馆、管风琴博物馆。
船楼:位于鼓新路48号。原主人医生黄大辟。
汇丰银行经理公馆:位于鼓新路57号。建于1876年。
林屋:位于泉州路82号。原主人林振勋。
金瓜楼:位于泉州路99号。原主人菲律宾华侨黄赐敏。
观海别墅:位于田尾路17号。建于1918年。原为丹麦大北电报局公司经理公寓。
三一堂:位于笔山洞口。建于1934年。
怡园:位于福建路24号。原主人为诗人林鹤年。
黄荣远堂:位于福建路32号。原主人菲律宾华侨施光、黄仲训。建于1920年。现为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海天堂构:位于福建路42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原主人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和他的同乡黄念忆。
白家别墅:位于复兴路,原主人白登弼。
廖家别墅:位于漳州路44号,原主人廖翠凤。1919年8月,林语堂和该楼主人家的**廖翠凤在此结婚。
瞰青别墅:位于永春路71号。建于1918年。原主人黄仲训。1949年,瞰青别墅作为的“行辕”装修一新。后因局势变化太快,只于7月23日在此逗留一晚。1962年,郭沫若曾在此写《郑成功》剧本。此楼现为郑成功纪念馆的藏书资料室。
西林别墅:位于永春路73号,建于1926年。现为郑成功纪念馆。
圃庵:位于鸡山路16号,原主人钢琴家殷承宗。
容(榕)谷:位于旗山路7号,原主人李清泉。
黄家花园:位于晃岩路25号,建于1918年至1923年间,原主人华侨巨商、“印尼糖王”黄亦住。五十年代,这里为厦门政府的“国宾馆”,接待过邓小平、尼克松、李光耀等国家政要。
公审会堂:位于笔山路1-3号,
林文庆别墅:笔山路5号。原主人新加坡华侨林文庆。
观彩楼:位于笔山路6号,
亦足山庄:位于笔山路9号,原主人越南华侨许涧,建于20世纪20年代。
春草堂:位于笔山路17号,原主人厦门建筑公会会长许春草。
相关名人
卢戆章:18岁科举落第后由同安迁居鼓浪屿后,终生居住在鼓浪屿上。1928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葬于鼓浪屿鸡山。现鼓浪屿有卢戆章雕像,从铜像到其墓地有一段长约500米的刻有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的石板小路以纪念他对汉语的贡献。
马约翰:1882年出生于鼓浪屿。现鼓浪屿上建有马约翰广场。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鼓浪屿,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报考北京协和医院。现鼓浪屿建有毓园纪念她。
蔡其矫:1928年,年仅11岁由侨居的印尼回国就读于鼓浪屿福民小学(即现在的笔山小学)。1954年在鼓浪屿三一堂内开文学讲座。后发现并推荐舒婷在文坛成名。写有诗作《鼓浪屿》(1956年)流传较广,特别是其中写道一句“水上的鼓浪屿,一只彩色的楼船。”
舒婷:在鼓浪屿上有祖宅,其大半生都生活在鼓浪屿,曾经有一位读者写信给舒婷说:“正是鼓浪屿花朝月夕,才熏陶出一颗玲珑剔透的心。”
陈佐湟:指挥家。幼时随父母由上海搬迁至鼓浪屿居住,从此走上音乐道路。
连岳:辞去公职后,迁至鼓浪屿居住。
厦门鼓浪屿的历史有哪些?
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鼓浪屿就已出现。
公元8世纪前后,来自中原的陈、薛等家族先后迁居岛上开发与生产,鼓浪屿岛遂有“新城”、“嘉禾里”之地名。
960年~1368年,岛上人烟渐繁,闽国龙启年间时置同安县 。
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963年,宋名义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
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
1260年-1279年,首次在岛上设立“嘉禾千户所”。
1655年,在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置思明州。
1680年,思明州废。
1841年8月2日激烈的炮战中,金门镇总兵江继芸和部下官兵坚守阵地,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全部壮烈殉国。厦门和鼓浪屿同时陷入敌手。
1840年~1860年,外国列强势力对厦门和鼓浪屿的侵略已全面展开,且迅速地扩展和深化。
1844年,伦敦差会在鼓浪屿成立教会。
1850年,大英长老会也于在鼓浪屿扎住脚跟。
1848年,美国归正教会的“中华第一圣堂”建造在厦门新街仔。15年后,英 国教会也在鼓浪屿建造了专供外国人祈祷的“协和礼拜堂”(在今第一医院内)。一批培养中国牧师、传道士的“圣道学教”,宣传宗教的教会学校在厦门,特别是在鼓浪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掌握东南门户一一厦门的经济命脉,控制厦门海关和港口管理大权被视为关键的措施。
1912年,析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和大、小金门等岛屿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
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
1938年5月~1945年9月,厦门岛沦陷, 同安县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开始, 1943年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区建乡设保,进行乡镇并编。
1941年12月07日,日军独占了鼓浪屿,直至我国抗战胜利。
1949年9月,初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厦门,后改隶于厦门市至今。
1949年,中国进入福建,攻入厦门,后金门战役、金门炮战, 参见金门战役、金门炮战等相关文章和词条。
1949年10月17日,鼓浪屿地区解放。
1979年01月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划上了句号。
2003年底,厦门完成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后,为了发展鼓浪屿风景名胜区,
2003年04月26日起,将原鼓浪屿区、开元区、思明区合并成立新的思明区。同时,厦门市鼓浪屿区撤销行政区后,以其行政区域设立鼓浪屿街道办事处。大幅减少政 府编制,节约行政开支,促进社会发展,降低施政成本,划归属于厦门市思明区。曾经悬挂鼓浪屿区人民政府牌匾的地方换上了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牌匾,末届区长程建明上任管委会主任之职。程建明在管委会的揭牌仪式上说,过去所有的成绩都已载入历史,管委会的成立,标志着全力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的新的创业的开始。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将管辖10个著名风景区,陆地和海域面积达到245平方公里。
2005年01月31日,厦门市政府出台了《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
2006年07月13日,鼓浪屿上的历史风貌建筑将变成酒吧、咖啡厅、书店等。有关部门将把产权已明晰的部分历史风貌建筑推出招商。
2007年05月08日,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首”。
2007年,鼓浪屿一共拥有10处13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共列出19处28幢建筑,建议作为增补考虑对象。这个增补名单还未最后确定,有关专家对其中某些增补对象有异议,比如观海别墅,就有专家提出应改为李武芳别墅,并新增厦门二中(含西欧小筑)、杨家园、番婆楼和田尾女学等建筑。
2012年,这个1.87平方公里的小岛接待游客1136万人次。
2012年10月02日,鼓浪屿单天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游客的激增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带来了大量占道摆摊、野导假导横行、家庭旅馆无序扩张等问题,导致岛上用电、用水、环卫等资源高度紧张。
2012年5月~2013年4月,由厦门市公安局、工商局、鼓浪屿街道办、鼓浪屿管委会等14个执法部门的骨干力量进驻鼓浪屿,组成“鼓浪屿协同管理联合执法综合整治小组”,针对岛上乱象根源之一的“商业乱”展开整治。
2013年01月01日起,鼓浪屿岛将实行游客总量控制,限制上岛游客数量。
2013年6月,鼓浪屿常住居民约为6000人,而这一数字在几年前是2万多人。随着大量常住人口的流失,岛上优质的医院、学校也陆续搬离,鼓浪屿的社区功能正在逐步退化。
2013年06月15日,来自鼓浪屿管委会的消息,以后上鼓浪屿要全面安检:人要安检,货物和行李也要安检。据悉。
2013年10月前这些设施完工。鼓浪屿管委会将加强与轮渡公司的合作,加大安检、抽检的力度,对不完善的输送带、安检门做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一定要解决角问题。
2014年11月29日,厦门市对鼓浪屿实施“全岛博物馆”计划,将重点历史建筑、多国领事馆纳入公共开放的无围墙生态博物馆系统,变成活化历史的重要资源。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叶细致介绍,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鼓浪屿近代建筑群”共有20处。
2014年,已完成美国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公馆旧址、天主堂、安献楼、厦门海关税务司公馆旧址等13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文物修缮设计方案,争取在3年内完成修缮工作。接下来,厦门要活化老建筑,建立“鼓浪屿全息影像”,着手梳理鼓浪屿建筑、历史、人文、艺术等各领域的内容,鼓励创作鼓浪屿专题的**、书籍,以及数字虚拟互动产品等视觉艺术作品。鼓浪屿持续举办以音乐文化为代表的节庆活动,重新推广鼓浪屿上濒临消失的家庭音乐会。
2014年11月29日,从厦门市《鼓浪屿整治提升2014年~2015年工作方案》中,记者看到发展文创产业、优化环境、整合港航资源、让居民生活更便利等内容,其中发展文创产业的措施引人注目。根据方案,鼓浪屿在积极稳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注重文化、生活和业态的内涵提升,用文化创意处理好遗产、旅游、社区三者的关系,把鼓浪屿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国际艺术岛。厦门聘请了15位鼓浪屿整治提升监督员。监督员由包括舒婷在内的社会贤达、专家学者、行业组织和鼓浪屿居民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
2014年06月27日,鼓浪屿整治提升以来,结合“申遗”进行的岛上风貌建筑修缮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2014年06月27日是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主题的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岛上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修缮设计方案在协和礼拜堂前广场一一亮相,首次向公众展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浪屿近代建筑群”共有20处,14年已完成以下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修缮设计方案。 2014年,修缮设计方案的文本已经提交福建省文物局进行审批,年内将递交国家文物局,一旦国家文物局审批下来了,修缮也就可以正式开始方案也在不断征求意见,如果有建设性意见,可以向鼓浪屿管委会规划部门提出。
2014年11月28日,修缮设计方案分别从人文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四个维度,对建筑进行了评估。恢复历史原状,做到外立面复原,建筑形制特征分析,是方案的一大重点。方案中的修缮工程可归纳为两个层面:外立面复原、室外环境综合整治。建筑所有室内外的修缮都从文物特色角度把握,讲求总体协调性。图纸中做了大量的现场测绘工作,得出结论:海关税务公馆建筑整体外立面基本保存完好,主要的变动在于原大量整体落地门已调整为窗,而几乎所有原始木窗都已经调整为铝合金窗。这处建筑的修缮重点也随之得出:立面门窗的复原。延展设计工艺,增加避雷防水措施,鼓浪屿管委会规划处相关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此次修缮都尽量保留原始风貌,材料上也依据历史材料进行选择,部分无法判断历史材料的进行微调,设计工艺上进行了延展性设计。同样以海关税务司公馆为例。由于该建筑在修缮后将开放使用,因此对外窗和建筑外立面落水管都进行了复原处理,还增加了泛光照明概念、避雷措施、屋面防水保温处理。
2015年01月22日下午,“网络名人看厦门”走进鼓浪屿。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叶细致表示:“网络名人看厦门活动来到鼓浪屿,将对鼓浪屿的现状及整治提升有一个真实的报道,对鼓浪屿申遗将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叶细致副主任还表示,鼓浪屿申遗是一种保护手段而不是一个目标。针对接下来申遗的相关工作,2017年以前将完成鼓浪屿上53处核心要素的保护工作。
2015年12月31日,厦门市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厦门市鼓浪屿家庭旅馆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消息同时列出了法规的正文。根据正文内容,《办法》旨在适应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规范鼓浪屿家庭旅馆的经营和管理,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优良的旅游环境,满足游客度假休闲的需求,在此宗旨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并结合鼓浪屿实际制定。《办法》对“鼓浪屿家庭旅馆”给出了定义:在鼓浪屿岛范围内,以合法取得使用权的单幢民宅或独立式建筑的空置房为基本接待单元,结合鼓浪屿自然人文景观,经批准设立的为游客提供体验式住宿服务的经营性接待设施。
2016年1月28日,由鼓浪屿管委会、鼓浪屿申遗办主办的“西洋文化与鼓浪屿——古蛋白照片精选展”,在鼓浪屿中华路5号(原荷兰领事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对所有市民、游客开放,预计持续半年。
2016年2月1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福建鼓浪屿”作为2017年文化遗产项目。两个项目有望于2017年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6年2月14日,厦门召开鼓浪屿整治提升及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回顾总结相关工作进展,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日前,鼓浪屿已正式作为2017年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据了解,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鼓浪屿整治提升和申遗筹备工作正集全市之力加快推进。今年夏季,鼓浪屿将接受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专家的实地验收。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强调,鼓浪屿申遗与别的地方不太一样,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鼓浪屿的历史文化。鼓浪屿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150多个“第一”,我们要把这些故事讲好,把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更充分地展示出来。
宋、元、明代鼓浪屿的开拓和发展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海港风景城市。其西南一水之隔的鼓浪屿,历来属于厦门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厦门岛上就有人类生活。唐中叶(公元8世纪前后)以后,来自中原的陈、薛等家族先后迁居岛上开发与生产,该岛遂有“新城”“嘉禾里”之地名。宋、元时期,岛上人烟渐繁,其北边不远的泉州港海上贸易的繁荣昌盛进一步促进了厦门(时称嘉禾屿)社会经济的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岛上设立“嘉禾千户所”。 因为目前有关文物、文献资料不足,宋、元以前鼓浪屿的历史已不可考。由于鼓浪屿四周的轮廓接近圆形,因此民间相传宋、元时期其地名为“圆沙洲”“圆洲仔”。今之燕尾山在本世纪的地图上曾被称为“洲仔尾山”,可以作为鼓浪屿古地名的一个考证根据。
明未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鼓浪屿的初步繁荣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据金门、厦门两岛为根据地抗击南下的清军,并于此操练水师,率兵东征,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鼓浪屿是郑成功最初的根据地。《南疆绎史》等文献记载,郑成功在南安故里焚青衣起兵后,立即“与所厚陈辉等90余人第一旅遁入金门,随往南澳收集余众,得数千”,随之“移屯鼓浪屿”,时在隆武二年(1646年)。郑氏起师伊始,军费拮据,处境困难。恰好有一艘郑家的商船从日本开来停泊在鼓浪屿,郑成功遂将这艘商船带来的10万两银子用来募兵和购制军械。接着在鼓浪屿日光岩等要地屯营扎寨,设水操台练兵,并积极从鼓浪屿引兵配合闽南抗清力量,在泉州、同安、海澄一带抗击清军。直到永历四年(1650年),郑成功计夺厦门岛,兼并郑彩、郑联的军队,始形成包括鼓浪屿在内的金、厦抗清根据地。郑成功率师驻鼓浪屿前后四年,为其以后的抗清复台大业打下了基础。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占据鼓浪屿
18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殖民者不断向外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封闭的旧中国成为它们的一个侵略目标。厦门是清代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早为西方殖民者所垂涎,并被列为用武力侵占和被迫通商的主要目标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胡夏米(H·H·Lindsay)等人乘坐武装商船前往包括厦门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侦察。事后,胡夏米向英国外交大臣建议,如果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一定要封锁并占领厦门。英国当局在制定侵华战争计划的过程中,也一再提到厦门,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厦门。 英国侵略者极力用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保护贩卖毒品的可耻勾当,它们加紧攫取在华的种种特权。1840年6月3日,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伊始,英军便多次派遣兵船闯入闽粤海面窥探和挑衅。当时领导福建沿海抗英斗争的是闽浙总督邓廷桢。邓廷桢是一位爱国的抵抗派代表人物。由于邓廷桢积极备战,加强了防御力量,加上厦门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英军于1840年7月2日和8月21日以及接连几天的武装侵略,均遭到厦门军民的迎头痛击,以失败告终。 英舰退出厦门后,继续北上,用武力恫吓清政府。清朝统治者见势不妙,遂采取妥协态度,在福建方面调颜伯焘接任闽浙总督,同时下令“撤兵省费”。1841年8月,英国侵略者再次派遣侵华全权代表璞鼎查(H·Pottinger)亲率强大的舰队直攻厦门,狂妄地要求清政府地方当局“放弃城池及厦门之一切堡垒”。在当年8月2日激烈的炮战中,虽然厦门守军击中数艘英军兵船,无奈寡不敌众,金门镇总兵江继芸和部下官兵坚守阵地,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全部壮烈殉国。厦门和鼓浪屿同时陷入敌手。
鼓浪屿沦为列强统治的殖民地
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间,外国列强势力对厦门和鼓浪屿的侵略已全面展开,且迅速地扩展和深化。在此期间,西班牙、荷兰、挪威、法国继英、美两国之后,也在厦门设立领事并在鼓浪屿建造领事馆。外国洋行和公司越办越多,外国商人不满足于通过转手投机买卖攫取暴利,开始在厦门创办工厂企业,直接利用当地的资源。英商厦门船坞公司和设在鼓浪屿的英商厦门机器工程公司就是其中较大的外国公司。为了进一步操纵中国的市场,外国势力培植了一批买办为它们效劳。航运公司、银行、电报局也同时相继兴办起来。紧跟在美国归正教会后面,伦敦差会于1844年在鼓浪屿成立教会,大英长老会也于1850年在鼓浪屿扎住脚跟。1848年,美国归正教会的“中华第一圣堂”建造在厦门新街仔。15年后,英国教会也在鼓浪屿建造了专供外国人祈祷的“协和礼拜堂”(在今第一医院内)。一批培养中国牧师、传道士的“圣道学教”,宣传宗教的教会学校在厦门,特别是在鼓浪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掌握东南门户一一厦门的经济命脉,控制厦门海关和港口管理大权被视为关键的措施。1862年3月30日,外国列强根据《天津条约》的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厦门设立海关税务司。同年,设立厦门口理船厅。清初以来就已存在的中国海关变“常关”,被降作对内航运贸易的关卡。到了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连这一点点权利都被剥夺掉。海关税务司和厦门口理船厅的设立,使清政府丧失了厦门海关和港务的管理大权,厦门从此进一步落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看到厦门门户大开,有利可图,赶紧蜂拥而入。德国和日本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1862年以后,列强势力越发强大。1870年海关税务司休士(George Hughes)统计厦门有洋行14家,其中英国7家,印度3家,德国2家,美国和英属新加坡各1家。1882年,副税务司劳思(W·B·Russell)统计,洋行已增至23家。[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独占了鼓浪屿,直至我国抗战胜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屿回归祖国。 2003年,撤销行政区,归属于厦门市思明区。区划调整后,鼓浪屿—万石植物园风景名胜区将管辖10个著名风景区,陆地和海域面积达到245平方公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